苏州纳米所两名研究生获中科院团委“我的科学梦”征文比赛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8-08-08 作者:团委 王安秋

  近日,中国科学院团委发布了我的科学梦征文比赛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16级硕士彭青、17级硕士王伟凡分别获得二等奖,获奖作品内容积极向上,情感真切,抒发了团员青年们爱党、爱国、爱院的高尚情怀,彰显了他们在科技创新征程中的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坚定信念,展现出新时代科苑青年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 

  本次比赛以“科学的春天”40周年为契机,以“践行青春新使命,接力奋斗新时代——我的科学梦”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全国科学大会40周年,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勇担重任、争做先锋。 

 

  附:获奖征文1 

《微笑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我叫彭青,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的一名研二的学生。我的科研工作是利用自行搭建的光路来表征材料的物理性质,表征的手段有稳态光谱和瞬态光谱。实验中的我是一丝不苟,生活中的我无时无刻都可以带给你充满魔性的笑容。有些时候我都会产生一种错觉,我是一个被科研耽误的相声演员。现在的这种工作生活状态是我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挫折后逐渐自我塑造形成的。还依稀记得在大四毕业前,我还是一个比较忧郁的孩子,因为在整个大学期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三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现在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这三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微笑。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面对科研道路的重重阻碍,不气馁,不放弃,以自己最灿烂的一面去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我的心路历程:科大篇 

  我本科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是无机非金属工程,主要学习砼(混凝土)的相关知识。每当我向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大家都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搞土木的一定很赚钱,你怎么来做光电研究了,这个跨度有点大啊!这时我都会微笑着说:这不是翻山越岭也要来和你相见嘛。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我考研报考的是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只不过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小玩笑,让我来到了苏州纳米所。这段经历不光没有让我感到失落,反而使我很快乐,因为我是一名科大人  

  我的整个研究生生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一年基础知识,修满我的毕业学分;第二阶段,回到所里完成我的毕业论文。       

  时间回到2016年的春季复试结束,当我得知我被录取,还要去中科大读书时,我变得异常的兴奋,终于有机会去闻名遐迩的中科大进修了,于是我第一时间就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父母,令我失落的是他们不但没有表现出一丝高兴,反而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毕业了能做什么? 

  我是来自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生活的压力远大于知识给予我的快感,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财富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毫无意义,更何况我要接触一个全新的专业。带着种种困扰我来到了中科大,开始了我新征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专业跨度太大,所以学习起来十分的吃力,而父母的问题也一直挥之不去,就像是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让我难以喘息。为了缓解压力我参加了学校的社团跆拳道,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科大的精英,在一次训练后的交谈中,我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科大周边什么玩的好吃的都没有?听到这个问题后,他很严肃的和我打了一个比方:科大就像是一张书桌,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学习。当时可以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有句话说的好:既然选择的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而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虽然那位精英的一番话不足以完全扭转我的压抑,但是却重新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告诉自己我不是来混毕业证的。但困扰我大学四年的三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在科大的图书馆发现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写的四本书《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快乐的人生》和《语言的突破》,从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微笑。王健林曾说过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先赚一个亿。所以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去参加一次马拉松。从制定目标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参加过合肥、南京、苏州和常州的半程马拉松(21.0975Km),在奔跑和坚持的过程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在于坚持,每当我快坚持不住时,想到前方有专业拍照人在等着我,我都会咬咬牙继续前进,用自己最美的微笑记录下我的每一个里程。 

  在科大辛苦而又充实的一年里,我成功完成了我各科的学习,有好有坏,再回所的旅途中我有点小激动,因为我要开始我新的科研旅程了。 

我的蜕变历程:苏州纳米所篇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苏州纳米所的最开始几个月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美好。 

  经历过科大的洗礼,我带着一腔热血回到了我导师所在地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开始了我第二阶段的进修。经过和导师的商量,确定了我的研究方向,利用综合光谱学手段来表征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为现在火热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本以为确定完成后可以开始我的研究,但是等待我的却是为期一个月的文献调研,因为我是导师招的第一个学生,可以说是开山大弟子,所以没有师兄师姐的约束,在这第一月中我由一开始的认真慢慢变得思想上的懈怠和懒惰。直到月末的一天另一课题组的同学回到办公室叹了一口气说:真羡慕你,每天这么清闲,每次回来到可以听到你鼠标在高频的点动。这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那种:你明明存在,但是别人就是视你而不见的失落和愤怒。原本听到这话,我想反驳,但是我心中的理由却是显得苍白无力。 

  说来也是奇怪,当我内心最为苍白的那一刻,我的导师给我安排了下一步的实验进程,利用机械剥离来制备单层样品,样品要尽量大。当时一听就来劲了,世界上第一个石墨烯单层不就是这么制备出来的,还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经历过一个月的沉寂,我早就迫不及待了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我虽然制备出了单层样品,但是大小没有超过10μm2,虽然和我文献中调研的大小相差不大,但是这一直都没有达到相关实验的要求,当时我真的想过放弃,重新换一个方向,不知道我是不是着了魔,在此后的十天中我每天都会对着镜子微笑的对着我说:再给我一次机会。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是正确的,在经历大约四十天的制备中,我终于制备出了一个面积超过200μm2的单层样品,而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也陆续制备出面积超过60μm2的样品,就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我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我发自内心的微笑了。 

  接下来我根据我的课题开始了我的研究,在后面的几个月的实验中,我也遇到过让我放弃的阻碍,但是有了前面的沉淀,我认识到放弃是懦弱的表现,与其愁眉苦脸不如微笑面对。最终在年底我交出了一份完美的实验结果,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时我在心底充满底气的对我说:我不在是那个在办公室鼠标高频点动的人。 

  不知不觉,研二的下半学期开始了,由于部门的建设,我的实验和工作压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但是每一天清晨,我都会微笑着对自己说一句:我可以的。 

  科研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有旅程、有终点、有鼓励,但是这是我们自己的挑战,没有人会帮你完成,你的最大依靠就是你自己。书中有句话说得好:你以为你什么都不会,等你失去了所有依靠,你就什么都会了。科研也是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过程中有困惑,有阻碍,不要放弃,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明天也许会更好。 

  

  获奖征文2 

《我的科学梦》 

王伟凡 

  小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有的孩子会回答,我想当警察,去维护社会治安,抓坏人;有的孩子会说,我想当个医生,救死扶伤,拯救生命;也会有人说,想当一名科学家,发明很多很多有趣的东西……最初,听到科学家这个词大概是在电视上吧。当时,在我的脑海里,科学家是一个孤僻的怪人,他总是在屋子里摆满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仪器,废寝忘食地做着研究,就像《环太平洋》里的Dr. Hermann Gottlieb或者《瑞克和莫蒂》里的瑞克外公。他们是一群无所不知的人,可以创作出令人惊讶的道具,甚至是拯救世界的技术。所以,在我看来科学家是离我那么遥远,根本无法碰触。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积累,渐渐明白小时候的那些科学家的形象是被戏剧化之后的结果,生活中的科学家并不是像电影中那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那种孤独的人物形象也许会保留一部分吧。回顾历史会发现,很多科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大科学家都喜欢独自工作,例如,艾萨克·牛顿的科学成就,他不仅对经典物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数学工具——微积分,他就是以独自工作的一个例子;还有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他将电和磁的理论统一到了一起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的重要的贡献,他也偏好一个人工作。这些名垂青史的科学家也是平凡的人,只是他们更有毅力,有天赋,再加上一些机遇就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我渐渐觉得,其实科学家也没有那么遥远。 

  时光飞逝,如今我已经是一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了,对于科学家这一身份的理解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科大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虽不及牛顿,麦克斯韦那样伟大,却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努力着。例如中科大的量子GDP”团队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由他们分别领导的三个团队为中国的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就了今天中国量子信息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他们就是令中国人骄傲的科学家们。 

  随着对凝聚态物理的逐渐了解,我渐渐的开始喜欢上了物理学的理论。在学习朗道相变理论,Ising模型以及重整化群方法等理论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这些物理模型吸引,比如朗道相变理论里,朗道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找到了相变中的参数——序参量,并提出相变是的核心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所以我们通过写出序参量的形式,通过一些计算就可以找到临界点,从而研究一些材料的特殊性质和特殊结构。像这种通过方程来表示物体的性质的例子在物理世界非常普遍,任何一个物理模型下的方程的每一项都有着特定的物理意义,是一个方程的灵魂,这也是物理学与数学的最大区别了。而在学习过程中,让我体会更深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近似。物理学中的近似有很多,这些近似大大的简化了我们的计算,并且让我们对材料的性质也有一个良好的把控。在固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三个近似就是:绝热近似;周期势近似;平均场近似。在这三个近似下,我们可以研究晶体材料的结构、性质及二者的关系。这就是科学理论最吸引我的地方了。通过学习这些理论,让我对物质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理解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知道了什么是多普勒效应……发现,其实科学理论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没有去关注它们。现在的我,渴望去了解那些曾经被忽略掉的那部分生活乐趣。 

  有一句话曾被无数次的引用,那就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虽然我们后来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是但没有百分之一的灵感,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是徒劳的,但是这并不否定努力在科研生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比光电效应影响更加深远的则是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在相对论的世界里,爱因斯坦认为只有一个东西是绝对的:光速。所有别的食物都和这最终的速度极限有关。时间和空间被统一起来,成为时空但,当物体的速度渐进光速时,运动着的物体会改变而时间会膨胀,这表明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刚性的,他们是塑性的,与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的程度有关。这一理论成功解释了迈克尔-莫雷的实验结果。 

  最初的狭义相对论用于解释无巨大质量的物体体系,但是爱因斯坦坚信这个理论通过一定的修正后在有大质量物体支配的宇宙中也是成立的,即将狭义相对论推广至广义相对论。这个想法源自一个有趣的演讲,在演讲中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人自由地落下,他讲不会感觉到他自身的重量。这使我大吃一惊。正是这个简单的额想法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它激励我研究引力理论,最终,将引力理论与相对论结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创作广义相对论的道路充满了坎坷,他通过理论证明了光在大质量物体附近会发生弯曲,但这一现象却很难从现实中观察到,为此,他自学了很多天文学的理论,并且结识了一些天文学家,希望能够早日观察到这一现象,从而证明他的理论,因为他坚信:未经物理验证的理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我们现在都知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这是他的坚持和不断地努力探索造就的智慧结晶。纵观整个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历程,爱因斯坦自学所需的数学理论,并结合物理模型做出理论预言,然后自学天文学知识及测量原理,亲自参与观察光线在大质量物体附近会弯曲的这一现象。在面临一次次的失败,面对来自其他同行的反对,他依然坚信自己的理论是对的,正式这份坚持,这份信念,造就了今天的广义相对论这一伟大的理论,为我们探索未知的宇宙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我逐渐了解了一下理论的发展历程后,我对物理的理论越来越有兴趣,因为你只要用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建立一个物理模型,研究那些现实中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就像量子力学中的思维实验那样。整个实验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然后一步步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现在我已经深刻体会到,所谓的科学家,所谓的那些拯救世界的理论,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的眼前,那些最新的前沿技术,那些新提出的理论模型,我只需要在数据库里搜索,就可以了解到。我想我现在有了目标,我想像物理学家一样去观察这个世界,去试着理解它们所隐藏的秘密,这就是我的科学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