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启发科研思维, 10 月 21 日,苏州纳米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举办了主题为 “启发科研思维与职业规划方向” 的师生座谈会。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三位具有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 —— 来自纳米生物医学部的郝莹老师、张晔老师,以及来自创新实验室的邵辉老师,与四个研究生党支部的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会议由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何怡然主持。
活动伊始,何怡然详细介绍了三位嘉宾的海外交流经历,包括访学国家、科研单位及核心研究方向,带领同学们初步感知不同国家科研环境的特色与老师们的学术背景。随后,三位老师以异国文化和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分享了海外学习中的生活趣事及跨文化交流感悟,迅速活跃了会场氛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在核心主题交流环节,三位老师从不同维度展开深度分享。郝莹老师聚焦国内外科研环境差异,系统梳理了实验室硬件配置、科研经费管理、学术资源获取及成果发表机制的具体特点与实践经验,她特别提到,科研团队中 “独立、主动、直接” 的协作氛围尤为重要,不仅提升科研效率,更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邵辉老师则以自身访学经历为案例,剖析中外科研管理与科研思维塑造的差异,深入分析了不同管理模式对科研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深远意义。他建议同学们主动发掘对科研的热爱与内在驱动力,强调以兴趣为引领,才能在长期科研道路中保持热情走得更远。张晔老师围绕科研成长与职业路径选择,对比了国内外科研人才在学术深造与产业转型方面的不同发展方向,同时针对学生关心的海外访学实务,提供了针对性的宝贵建议。
自由提问环节中,研究生们围绕海外访学的核心收获、跨文化科研协作的注意事项等问题积极提问。三位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既分享了 “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如何快速融入科研团队” 等实用经验,更鼓励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始终保持开放心态与持续探索的勇气,不必畏惧文化差异与科研挑战。
此次座谈会内容丰富、交流深入,不仅帮助研究生们系统理解了国际科研生态的多样性,更引导大家思考国内外科研思维的差异与共性,在思维碰撞与方法融合中塑造开放、多元的科研思维模式,助力青年科研工作者既扎根本土实践、又具备国际视野,全方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对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