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75周年,是全国人民的大喜日子。
在这欢庆的日子,也是中国科学院走过75载光辉历程的日子,特别让人感到激动和兴奋。回想我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工作40余年的经历,感受我们国家的强盛、科技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见证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科学院高歌猛进的发展。我用一件事情,来表述我在中国科学院成长的经历,见证我与科学同行的感受。
我自1977年1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就进入到中国科学院的体系,当时正赶上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中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解放了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提高了全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认可,这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科技的春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学校努力学习,下决心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当时对我个人影响特别大的还有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数学家陈景润无疑就是我们这代人从事科研工作的榜样。为了科学的远大目标,发扬克服困难,不辞辛劳,锲而不舍,求实求真的精神。我毕业后,顺利分配进入当时的长春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下,参加了当时的“六五”国家攻关项目--长寿命日光灯攻关。我所在的课题组负责荧光粉的工作,我跟随实验室的老师一起,从荧光粉的材料选择到配方、物理机制与性能、技术指标与寿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推进,我们做实验,从早上6点多就进到实验室开始给材料生长炉子升温,到晚上后半夜将烧制完成的荧光粉送到其他课题组进行检测,得到数据后,再连夜调整配方,为第二天的实验提供数据支撑。这期间,一些老同志作表率,要借着科学春天的东风,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大家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争分夺秒,不计个人报酬,主动加班加点,带领大家查资料、翻译文献、做配方设计。那个时候,可是不像现在,方便上网查资料,我们都是要跑到研究所图书馆或者是吉林大学图书馆、或者是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现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查找资料,找到专业的文献后,根本没有复印机,要用手抄文献后带回实验室去消化还原实验内容。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家里有上学的孩子需要辅导和照顾,还有的老同志家属生病,他们都想办法克服困难,坚守在实验工作一线,当时研究所实验室这样灯火辉煌的场景比比皆是。科研人员抱着一颗为祖国强盛,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就这样反反复复,与其他单位合作,联合攻关,解决了荧光粉、钨丝(北京电子所)、充气气体成分(大连化学物理所)和玻璃外壳(长春灯泡电线厂)等问题,以及老化和开关实验等诸多问题。前后历时近五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攻关任务终于得以完成。我们将国产日光灯的寿命从不到2000小时提升到4800小时(当然,现在国产荧光灯的寿命都可以达到8000小时以上了),荧光灯的整体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为国家从原材料的节约和节能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技术指标达到当时国际最高水平日本东芝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荧光灯的水平。
我调到中国科学院机关工作之后才知道,我所从事的“六五”攻关这项工作的背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数理学部钱三强主任根据中央领导胡耀邦同志提出的中国科学院要到生产中找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长寿命日光灯”攻关项目,正是中国科学院急国家之所急、急国家之所需、解决量大面广的民生要求,为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质量科技问题所做出的贡献。为此,这个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技术推广方面,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训内涵所在,学到了在科研工作中,大家心系祖国、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也为我在之后的工作中,以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为榜样,向他们那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奋勇拼搏;像他们那样,废寝忘食、淡泊名利,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我在中国科学院工作40年,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同行,为中国科学院取得骄人的成绩感到自豪。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但我还是要坚持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承上启下,为年轻人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