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实验室首次制备出一种新型低毒的近红外Ag2S量子点
试想一下在医院进行常规查体时的情景:首先,喝下一种含有被称为“量子点”的纳米颗粒液体,接着医生会让你慢慢走过一个通道,这时激光束对全身进行扫描。在通道的另一端,计算机自动生成三维图像。根据这些图像,医生会告诉你在你的体内有无肿瘤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的精确定位。这些好像是只有在《特种部队》或《阿凡达》这样的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但是请不要吃惊,这或许就是你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享受的“量子点”荧光成像检测技术。
到目前为止,活体荧光成像技术主要有三种标记方法:荧光蛋白标记、荧光染料标记和量子点标记。相比较而言,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荧光探针,具有激发光谱宽、荧光发射光谱窄、荧光光谱可调、量子产率高、光化学稳定性高和不易分解等诸多优点。
由于不同波长的组织穿透力不同,血红蛋白、脂肪和水对近红外波长的吸收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对活体成像而言,选择激发和发射光谱位于近红外光区的荧光标记方法,将有利于活体的光学成像,特别是深层组织的荧光成像(Nature Method, 2005, 2: 12;Science, 2009, 324: 804)。因此,低生物毒性的近红外量子点对于活体荧光成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近,我所王强斌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Ag(DDTC))为原料制备出了尺寸均匀的、大小为10 nm左右的单分散性Ag2S近红外量子点。相比较目前的含有铅、镉或汞等元素的近红外量子点,Ag2S量子点具有毒性较低的优点。光谱研究结果表明该Ag2S量子点在785 nm的激发条件下,在1058 nm附近出现一个半峰宽仅为21 nm左右的荧光光谱。鉴于该Ag2S量子点的发现对于活体深层组织荧光成像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著名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2090105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以及苏州科技局的支持。
图1. 合成的Ag2S量子点TEM照片 图2. Ag2S量子点在室温下近红外荧光谱图
其中,激发波长为785 n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