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人才直达企业有了“立交桥”
公共实训基地是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园区人社部门依托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围绕园区623产业体系,已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26个公共实训基地。近日,2025年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工作推进会召开,立足“做深做实技能人才培育”目标,基地运营评估标准进行全面升级。
当前,传统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正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急需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如何让公共实训基地发挥“立交桥”效用,成为人才链接企业、企业链接产业的新纽带?园区的实训基地,正在用实践书写答案。
深融产学研 打通校企人才输送“最后一公里”
“如果不来这里培训,很多学生会选择转行,但在实训基地经过一年期培养后,有约98%的学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这个行业。”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加工平台培训部部长曾春红说。
自2012年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以来,该基地已累计培训超7000人次,服务企业430余家,去年,该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的纳米加工平台,整合先进设备和技术资源,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系统性培训,以满足园区半导体、集成电路、MEMS等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学校课本里的芯片知识太抽象,来到这里接触到先进的设备仪器,我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本上的知识。”崔奇在大三那年来到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培训,作为专科生,他深感幸运,“培训三个月时间内,我就基本了解了碳化硅工艺全流程,一年培训期满后,我完全能‘无缝衔接’企业的生产研发需求。”崔奇的同学们完成培训后都是企业眼里的“香饽饽”,毕业7年后,和崔奇同期培训的15位同学全部扎根纳米行业中。
纳米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拥有开放的微纳加工平台,包含10000平方米的超净环境和300多台套设备,配备电子束光刻机、投影式光刻机、离子刻蚀系统、薄膜生长设备等尖端设备。与纳米技术产业的相关企业协同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就业”全链条服务,每年向周边企业输送100余名高素质技术人才。
同时,基地构建全方位公益培训体系,通过“纳米科技前沿论坛”“微纳加工技术员培训”等公益培训活动,涵盖技术研讨、技能竞赛、职业素养等多元主题的培训。年公益培训超1000人次,配套实训平台促进产学研对接。
苏州工业园区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也构建了“教学—实训—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公益性质青年夜校,为跨境电商专业学生、零基础创业人群搭建就业桥梁。去年以来,已开展20多场跨境电商相关培训,累计线上、线下学员近5000人次。
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由城市重建和园区电商协会联合打造,直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痛点,为企业培养能够快速上手的产业人才。“我们和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围绕跨境电商产业营销、投流等各个环节,以亚马逊等头部电商平台为教学实例,聚焦AI赋能等前沿话题,邀请企业家、法律顾问等为学生们讲解专业、前沿的行业干货。”城市重建招商经理王勰介绍说,实训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板块,实训现场同样也是“人才双选会”,企业发布岗位需求,学员可直接投递简历。
精耕服务链 打造资源协同“共享空间”
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是今年唯一获批生物医药方向的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基地面向作为园区“一号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路助力人才成长,全方位助力企业孵化与成长。“从基层员工到高层管理人员,我们为生物医药企业多层级岗位量身定制了培训课程。”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宝玉介绍,中心构建了系统化课程体系,包括质量负责人、管理者代表、内审员、检验检测员等多个方向,动态优化培训内容,显著提升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已累计向200多名学员办法技能证书,参与培训学员超2000人次。
针对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训只是一方面,创新中心更为园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从企业注册,到概念验证与融资,再到测试研发的全链路服务,给企业提供设备设施与办公研发场地,显著减少企业的初创成本。孙宝玉举例说,传统模式下,初创的医疗器械企业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搭建GPM厂房和购买设备,至少需要融资1000万元,而在公共实训基地的“共享空间”后,仅需一两百万元就能迈出第一步。在联东U谷,创新中心搭建了100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涵盖中试平台、研发平台、小试车间等,企业可以“共享”万级和十万级GPM厂房,大大节省初创成本。目前有60多家企业在此孵化。
据介绍,创新中心获得了医疗器械装配工、医用材料产品生产工两个新工种的国家标准制定授权,正在紧锣密鼓开展起草工作。“标准是产业的‘通用语言’,通过国家标准衔接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企业用人就有了‘刻度尺’,人才成长有了‘路线图’。”孙宝玉表示,未来,创新中心将紧抓标准制定的优势,根据国家标准完善相应工种的培训体系,开发相适应的培训题库,助力相关人才高效成长。
苏州工业园区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也同样为企业搭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知识产权、涉外法律、税务等的咨询窗口。针对企业“拓市场、解难题”的需求,基地不定期举办沙龙、研讨会等,聚焦知识产权、投融资、跨境支付等企业最关心的主题,拉通政府、平台、供应链资源。“我们在平时和跨境电商企业的深度交流中,发现企业在政策端、市场端的痛点难点,汇总整理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会,切实解决企业问题。”王勰说。
聚力产业圈 构建产才适配“精准生态”
在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超净间,来自不同企业的技术人员正在各个仪器前忙碌着。“这里很多都是我的同班同学或是学长、学弟,上学的时候我们在这里培训,现在大家在不同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但我们又能聚在这个超净间里。”崔奇和他的同学们好像从未分别,这个公共实训基地将园区纳米技术产业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企业间的技术协作与资源共享更加紧密。
“我们本身就有为周边企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希望能将产业人才留在苏州、留在园区。对于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我们不仅提供设备,还提供产业人才,最终希望这些企业能够扎根园区,为园区的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曾春红说。
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则以生态化服务构建跨境产业“引力场”。基地依托南岸新地跨境电商产业园,一方面健全产业园服务生态,为电商平台、企业、政府搭建交流桥梁,另一方面也借助产业园空间生态、创新生态资源,利用跨境电商选品中心、跨境电商卖家俱乐部等创新形态,帮助企业拓展海外订单,精准解决苏州跨境电商企业出海的困难和需求。
苏州工业园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数量众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后续,园区将按照“一产业链一培训基地”的目标稳步推进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训、技能竞赛训练,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职业生涯的技能开发体系。
今年,基地运营评估标准全面升级。调整后的评估体系更注重培训实效,以公益性培训细化,推动“公益普惠”与“产业对接”深度融合;评估体系强化了实训基地管理,通过梯度化评分规则、精细化资料要求,强化过程管控与动态激励;此外还聚焦能效,优化评估权重、新增社会化培训量指标,引导资源向核心功能倾斜。
此次修订不仅是提质增效的具体举措,更释放出园区推动实训基地从“有”向“优”、从“规模”向“效能”转型的鲜明信号。未来,园区人社局将以标准为杠杆,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更加精准对接产业前沿、深度服务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新生态,为苏州工业园区加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源源不断地锻造和输送高素质的技能生力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