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活动读书心得】平凡之中的美

1991年路遥写作的《平凡的世界》,感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尤其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作者所经历的独特的计划经济向改革开放初期过渡的历史阶段,以及独特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文化和人文情怀,渗入了作者的灵魂,然后不经意间从他的笔端流露而出,缩写了整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本书于波澜壮阔的鸿篇巨制却见真诚朴实人性,感人至深的独特风格。《平凡的世界》真正印证了作者一直所推崇的艺术创作原则-----我们的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在我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花样翻新都是枉费心机。

作为八十年代初成长于陕西的青年,有幸在高中时期拜读到此书。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使我很容易受到这本书带来的精神冲击,书中描绘的人物和环境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记得第一遍花了三晚上熬夜看完,抚卷后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孙少平对于理想的执着,对于现实生活中对于困苦的忍耐以及悲壮的体力劳动场面的描写都让我如同近距离观看壶口瀑布,一种悲壮雄浑的美感让我沉醉其中。那时,我为主人公的遭遇常扼腕叹息,为什么如孙少平这样有才华,充满理想抱负不安分的年轻人最终甘之如饴地做了煤炭工人,是什么促使了这个人的转变?这样的问题,我高中时代只能感到书中隐隐约约的答案,但却觉得离他们有着一层厚障壁难以打破。

时光荏苒,从当初高中的青涩少年走到了今天,时光已过了十多个年轮,日起日落,逝去的青春凝结成智慧果,人生的阅历拓宽了胸襟,加深了对于人生的思考。今日重新来审视这些旧时的困惑,心中却起了更复杂的滋味。

孙少平之所以放弃了更好的生活环境,甘愿冒生命危险,做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不丰富的掏煤工人,其实只是因为他一直追寻的自我价值被他找到了。他的恋人田晓霞来到大亚湾煤矿时所见到的矿井下“一片黑色,凝固的黑色,流动的黑色,旋转的黑色”,在这样的环境中,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令人精疲力竭的,危险的采煤工作看起来更具有一种使命感和史诗般的悲壮美感,这样的平凡劳动蕴藏着一种巨大地壮美,让人为之叹息。超出正常人极限的超负荷劳动使得众多有着优越家庭出身的干部子女相形见绌,他们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原先心理自卑的孙少平成为了采煤的班长,他乐于和言谈粗犷的旷工同事们相处,找寻到了自立的尊严和自我存在的价值,精神上这位农民的儿子变得异乎寻常的强大。既然如此,他当然能放弃他人眼中的体面而高尚的生活,而甘之若饴、兢兢业业地在矿井下打拼;孙少平从陕北的普通农村双水村进入黄原市时曾感到茫然,如面对一架巨大机器而战战兢兢,而后来在相知相恋的恋人死亡和煤矿意外事故毁容的一连串巨大的打击下能够坚强不屈地,平静、坚强地生活,从孝敬父母,照顾妹妹到对一个寡妇的照看,孙少平从一个执着倔犟的男青年蜕变成为了一个成熟男人,与此同时,他找到了自己作为平凡人的价值和自我存在的意义。这个转变正是由于早年家庭生活的贫困和为了生存而“背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爬上去,连腰都直不起来,如同使苦役的牛马”这些生活的苦难让他更早地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促使了他进行更深刻地思考,正是平凡的劳动让他成长,劳动使他创造了社会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平凡中有大美并且他感觉到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长大,继而衰老,然后死去。在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浩渺的科研文献中我们是否已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在无数的艰难困苦,在无法预测无数的灾难和意外伤害面前,我们是否已心智成长到足够抵御的程度;在人生向前的无数个道路分叉口,我们又该如何取舍、选择,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些问题那么沉重,令人窒息,但孙少平的选择或者让我们更加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未知的困惑岁月,可以相信有成就感和能够创造价值的工作将使我们每个人获得人生幸福之果。

记得在面对田晓霞的死亡时,路遥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一个人如果是按照自己的法则寿终正寝死亡,那么就生命而言,死者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他人也不必过分地伤痛;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生命之花正蓬勃怒放却猝然间凋谢了。此时所思所想就是,珍惜时间吧,埋头苦干,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