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以奋斗为笔,绘时代华章——致敬新时代的劳动者楷模
一个伟大时代,总有一种勇毅向上的力量。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协力奏响了劳动光荣的新时代乐章。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江苏121名劳动者获此殊荣。
他们中,有车间里打磨精度的匠人,有田野上播种希望的农人,有实验室中突破壁垒的尖兵,有扎根基层、躬身奉献的公仆——不同的岗位,共同的信仰,以奋斗为笔,将个人足迹汇入民族复兴的磅礴长卷。
数据无声,却诠释着劳动者的精神底色:江苏受全国表彰的121人中,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类别54名,占总数的44.6%,其中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43名,占企业职工人选的79.6%,他们用千万次重复的“毫厘之争”托举制造强省的创造力;121人中,23.1%为农民类别,他们以双手建起高楼、耕耘沃土,在乡村振兴中镌刻质朴的担当。
这群被时代标注的榜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伟大出自平凡”。他们用焊枪点亮星辰,用稻穗丰盈粮仓,用代码赋能未来,在机器轰鸣与阡陌纵横间,奏响劳动最光荣的铿锵乐章。致敬,不仅为他们的成就,更为他们身上跃动的信仰:奋斗,永远是标注时代高度的刻度尺,是跨越新征程的通行证。此刻,这份荣誉不仅是勋章,更是号角——召唤千万劳动者共执奋进之笔,绘就山河锦绣的新时代华章。
张正得——
“大国重器”背后的创新脊梁
入职徐工集团30年来,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国内起重机行业的领军人才,主导开发了国际领先的200-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产品,七次打破起重机行业吨级记录;主导完成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实现了我国千吨级起重机产业化发展;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0项、国内外授权专利86项,完成2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起草与修订,提升了中国起重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他,就是今年的全国劳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徐工集团一级技术专家、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正得。
回望张正得的成长足迹,“执着创新”无疑是最鲜明的标识。
在率领团队成功研发出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助推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国家之后,张正得并未止步,而是继续探索未知领域,向着更卓越的“大国重器”奋勇前行。为进一步支撑国家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需求,他带领团队攻克了超长柔性悬置臂架系统多目标优化等国际领先技术,完成了1600吨至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使我国全地面起重机具备了10MW风机安装能力。“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为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我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张正得说。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根本驱动力。为了解风电安装用户的切实需求,张正得率领团队行程万里,深入调研,发现用户对于能够大幅提升风电臂转场效率的技术需求极为迫切。经深入思考和研讨,他和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将风电臂直接安装于起重机上并携带转场的方案,并对方案所涉及的一系列复杂技术难题逐一攻关,历经大半年的艰苦努力,团队终于成功攻克了风电臂自翻转技术,首次实现了风电臂全状态免拆装转场,使得风电安装效率提升了30%以上,成本降低了25%。凭借卓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该技术荣获了素有“中国专利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专利金奖”。
目前,可靠性水平已成为国产工程装备竞争力的关键制约因素。作为公司前沿技术的负责人,张正得勇敢地踏入这个“新领域”,他基于起重机物联网数据、车辆售后SRM服务数据,构建了起重机作业载荷谱,建立了起重机可靠性指标数据库,使产品的寿命设计从定性设计跨入到定量设计,改写了我国从1983年以来一直使用载荷谱标准的历史。
近年来,张正得主导规划了我国轮式起重机G1、G2代技术平台及关键技术开发,实现了徐工起重机由单机产品开发向平台化开发的跨越,推动了我国起重机行业在安全、操控、节能、智能化及人性化等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使中国轮式起重机在全球从“并跑”迈向“领跑”地位。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对于年轻一代,张正得总是悉心指导、倾囊相授,经过多年的传帮带和实战历练培养,已培养出50余名行业专家,他们已成为我国起重机行业的中坚力量。
张晓东——
在纳米世界镌刻中国印记
凌晨两点,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实验室依然亮着灯。张晓东俯身在仪器上观察,像极了捧着武侠秘籍的修炼者。“这个参数再优化些,有望突破瓶颈。”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转身又在实验记录本上计算解析——这样的深夜“加练”,在张晓东16年的科研生涯中,已是家常便饭。
刚刚度过43岁生日的年轻博导回眸2009年夏天:硕士毕业的他被纳米加工平台团队选中,成为运维团队一员。面对价值百万乃至数千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紧张到手心微微冒汗。” 谁也没想到,当年紧张到“捏把汗”的年轻工艺员,转眼已成为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突围的全国先进工作者。
纳米加工平台是集微纳米加工和检测手段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支撑服务平台,是利用微纳米尺度的加工手段进行电子、光电子器件、微纳光机电系统、生物芯片和各种传感器开发的技术支撑体系。
在一遍又一遍工艺调试背后,张晓东坚守科研一线,从超净实验室建设,再到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维护维修、翻新改造,每一个关键节点,他冲在前面;平台壮大的每个瞬间,他参与其中;在日积月累的磨练中,练就扎实过硬的科研本领。
在经费和场地等多种限制下,张晓东根据科研和产业发展需求,带队克服困难,为平台“晋级”国内知名、行业著名的半导体芯片加工与封装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纳米加工平台已建成拥有超净实验室1万平方米,包括各类半导体加工设备300余台套,支持硅MEMS、宽禁带半导体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镓以及生物芯片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每年支撑数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推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数十亿元,为新一代信息科技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与人才,有力支撑了国家创新体系发展。
从刚入所时的一名普通工艺员,一路成长蜕变为平台的核心科研骨干,埋首于科创一线的张晓东,也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创新创业”好青年、苏州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成为业界公认的“劳模工匠”专家。
“创新需要平台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纳米世界镌刻中国印记,张晓东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
年轻的科研领航者暗下决心,传帮带出更多的“劳模工匠”。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在纳米加工平台成立后,张晓东主动参与讲授Micro-LED技术与微显示芯片、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纳米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国科学院精品课程培训,以及纳米加工平台微纳加工技术培训课程。实训基地每年培训约1500人次,为社会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纳米技术高技能人才,并连续13年承办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竞赛,为纳米技术的科技发展与产业深融“孕育”更多研创新星。
李楠楠——
明媚“朝阳”护“夕阳”
初见李楠楠,一头利落短发、笑声爽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个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在20多岁青春年少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并一“走”就是多年。
在南通福爱健康养老院,李楠楠作为护士长干练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轻声安抚发脾气的“老小孩”、为失能老人翻身擦背……被老人们唤作“小丫头”的她已是护理业从业十余年的“专家”,以青春为笔,李楠楠在养老护理这一看似“冷门”的行业坚持下来,书写着“朝阳”护“夕阳”的温暖篇章。
2010年,刚从南通卫校毕业的李楠楠进入当地一家大型医院负责体检岗。工作轻松体面,她却总感觉“离当年学医的初心越来越远”。一次回家路上,护理院里佝偻着背的失能老人触动了她深埋心底的记忆——小学时,罹患癌症的奶奶在家自行扎针治疗,痛苦的模样让她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凭专业帮助老人们。”
内心几度挣扎,李楠楠辞去医院工作,成了南通一家护理院最年轻的护理员。“大医院的病人有很多医生护士照顾,这里的老人,更需要我。”初入行时,李楠楠每天要完成擦背、吸痰、通便等各项“苦差事”。病区70多位老人,仅午餐就需准备9种类型。喂饭如同“战场”:根据吞咽能力分批喂食,每位老人耗时十几分钟,常常忙到午后才能扒两口冷饭。面对老人因抗拒服药挥来的巴掌,她抹去眼泪继续微笑沟通,最终想出将药粉掺入点心的妙招。
“对老人其实好比对孩子,需要耐心读懂他们的‘语言’。”李楠楠总结出爱心、细心、耐心的“三心”工作法。她随时用手机“备忘”每位老人的习惯:张爷爷饭后要听评弹,李奶奶睡前需按摩半小时……10年间,200多位老人成了她的“忘年交”,有家属感慨:“我们做不到的孝心,李楠楠变成了专业。”
“招人难、留人难”是养老行业的痛点。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李楠楠将一线呼声带上国家议政殿堂。她走访发现护理员月薪普遍不足4000元,职业晋升通道模糊,“年轻人不愿来,来了也难留住”。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她递交《关于加大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呼吁提高薪酬待遇、恢复资格证考试、增强职业荣誉感。建议很快得到回应:2019年,停摆多年的护理员资格认证制度重启,从业人员持证率从30%提升至85%;多地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职业培训纳入财政补贴。
作为行业标杆,她先后获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江苏省劳动模范”,以90后身份两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养老不是‘夕阳行业’,而是‘朝阳事业’。”李楠楠与新来的年轻同事交流银发经济时代如何开拓一番新天地。2023年,她提出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新建议;工作之余,以短视频科普护理技巧,吸引数百名年轻人留言咨询入行。“希望更多有志于医疗护理的年轻人加入;这里不仅能安放父母的晚年,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李楠楠发自肺腑地说。
朱玉庭——
从落榜生到劳模工匠的“逆袭”
在位于淮安市的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蓝色工装的身影穿梭其间:时而俯身观察车床零件精度,时而与团队成员专注讨论工艺改进……虽未迈入大学之门,却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就是该公司精密成形中心副主任朱玉庭。
从高考落榜的农民工到掌握核心技术的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他用2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实现从工人到工匠的人生蜕变。
1983年出生的朱玉庭,高考落榜后一度只能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但他内心藏着对机械加工的热爱。靠专业技能改变命运的想法,在青年心中默默生根发芽。
2014年回到家乡进入双环齿轮厂后,朱玉庭从普通车工起步,白天在机床前琢磨刀路轨迹,夜晚捧着专业书籍钻研,自费上夜大学习、购买大量技术书籍,从一个技术“小白”,慢慢成长为车削、铣削、磨削领域的岗位“大神”。
为突破技术瓶颈,他自学通过了美国PMP项目管理认证、六西格玛黑带等国际认证,凭借先进管理理念融入技术攻关,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攻手”。在主减类齿轮自动化辗锻工艺攻关中,他带队耗时两年,通过上百次试验,成功将单件材料重量减少0.5至1kg,年节约材料费用426万元,该技术获2022年国家发明专利。面对自动化车间的断屑难题,他吃住在车间,坚持数月逐段优化加工程序,独创“三向断屑法”,使刃具费用降低 62.8%,全年节约94万元。令业界惊艳的还有薄壁齿圈加工攻关,他凭借“五步法”将齿圈内径圆度控制在0.005mm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15),不良率从30%暴跌至0.2%,年节约成本54万元,成为行业精度标杆。
“朱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也于2017年在淮安市总工会、淮安区总工会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他就地培育创新土壤的“试验田”。入厂10年间,朱玉庭钻研技术攻坚克难,领衔的创新工作室累计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当公司承接某变速箱带端齿类齿圈开发项目时,面对客户“零毛刺”的严苛要求,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同吃住,从刀具设计到工艺路线反复推演,最终首创行业无毛刺加工工艺。再接再厉,瞄准进口刀具“卡脖子”成本高难题,他带队耗时一年自主研制端齿加工刀具,经批量测试,自制刀具寿命达进口产品3倍,价格却仅为其1/4,年节约采购费用78万元,荣获公司年度重大攻关一等奖殊荣。
在榜样的带动下,工作室深化公司“三级创新改善”机制,激发全员创新创造热情,一线工人年均提出逾7000个“五小”创新项目。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跑得更远。”技术“金刚钻”在手,身为公司首席讲师的朱玉庭倾囊相授,累计授课300多课时,手把手带徒帮5人发展为高级技师、9人获中级技师职称,20多人成长为调试工程师骨干,让大家在比学赶帮超中,把活干得更巧、干得更快、干得更好。
林田中——
百年醋香里的匠心传承
在镇江,醋香是刻进城市肌理的味道。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恒顺醋业厂区,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林田中已穿梭在制醋车间,手指轻轻掠过陶坛边缘,鼻尖微动,这位被工友们称为“活体色谱仪”的制醋大师,闭目能辨千种醋香,张口能道四时菌群差异,而他的故事,正如一坛陈年香醋,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
年少时,林田中爱盯着厨房里的醋瓶发呆:“这样酸酸甜甜的滋味是怎么变出来的?”儿时的疑问如一粒种子,在2000年的夏天破土而出——刚从盐城纺校毕业的林田中被浓烈的醋酸味呛到流泪;25年光阴流转,当年被醋酸“欺负”的青涩小伙,如今已成为执掌恒顺醋业年产50万吨食醋的“守门人”。
林田中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边角卷起的笔记本,纸页间依稀可见斑驳的醋渍。当年,还是学徒的林田中总爱追着老质检科长的脚步问东问西,“不同的醋味、状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品醋?”面对好学的年轻人,老科长将毕生经验化作涓涓细流:“品醋是门笨功夫,得靠舌头一点点体味。”每一句话都被他记录在册。
林田中记得初学时舌头的抗议:每天几杯醋下肚,酸蚀的味蕾连喝水都发麻。他硬是把这苦差事“酿”成了蜜:每天上班都会花数个小时在车间取样,尝N个品类的醋,对每个样品记录、封存、留样……“一斤米七斤醋”,这句流传百年的口诀曾是车间里不可撼动的铁律,工人们遵循规则开展生产,恒顺香醋平均产出率稳定在7.0(即1斤米可酿造7斤醋)。但林田中深知,传统工艺的“玄妙”必须转化为可量化的标准,否则难以抵御工业化浪潮的冲击。
他带领团队历时半年,将制醋的40余道工序逐一拆解,重新审视每个细节,编写完善制醋操作手册。那些口耳相传的“师傅经”终于化作可复制的操作规范,助恒顺香醋年平均产出率稳定在7.4,百年老字号在现代化转型中找到了传统与科技的平衡点。
如果说车间的技术改造是理性与智慧的结晶,那么10年前那场持续大半个月的菌种攻坚战,则是一场关乎信念的马拉松。彼时,国内白醋菌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让林田中和团队毅然扎进实验室。培养皿在恒温箱中静默无声,团队每隔两小时记录的数据却始终如一潭死水。第20天凌晨,助手盯着毫无生机的显微镜视野几近崩溃:“放弃吧!”林田中依然坚持:“我们再等等。”
3天后的深夜,坚守化作终有所成的拥抱与欢呼……如今,林田中已成为食醋制作工首席技师、高级工程师、镇江香醋的领军人物,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江苏大工匠、江苏省首批首席技师等荣誉,并当选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而这位制醋大师最珍视的,始终是那瓶师傅传下的琥珀色的醋样。
去年,由他牵头打造的恒顺智能立体库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实现仓储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要让我们的香醋制造技艺不断发扬传承,让恒顺香醋成为顾客的不二之选!”林田中说。
附件下载: